质标所在设施环境中新污染物有机磷酸酯的迁移与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2025-07-10

|

来源:质标所

|

浏览量:30次

近期,质标所农产品风险评估科研团队在环境领域中科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 11.3)上发表了题为“Traditional and novel organophosphate esters in atmosphere of greenhouse covered with mulch films: Seasonal variations, partitioning and exposure risk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探讨了覆盖可降解地膜温室大气中传统和新型有机磷酸酯(OPEs)的季节性分布、多介质迁移规律及潜在健康风险,揭示地膜是主要污染物单体的释放来源,并阐明了气象条件对OPEs气粒分配和土气交换行为的影响。本项工作为可降解地膜的环境安全性评价和设施农业中塑料添加剂类新污染物的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膜被证实是设施土壤中OPEs的重要来源,但其对温室大气中OPEs的累积传输及潜在风险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覆盖可降解地膜温室多介质中11种典型OPEs(TOPEs)和4种新型OPEs(NOPEs)的污染特征,发现大气与地膜间OPEs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膜中主要单体磷酸三苯酯(TPhP)和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AO168=O)的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OPEs的分布与迁移具有季节差异性,其在夏季气相(539–14821 pg/m³)和颗粒相(242–8320 pg/m³)中的浓度均高于冬季;OPEs气粒分配行为除了受化合物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KOA)、颗粒物沉降、化合物与颗粒物间分子作用影响外,还与气相条件如温度、湿度以及气压有关;其土气交换行为则受物质挥发性及浓度梯度驱动,并在不同季节间发生迁移方向的逆转。尽管温室大气中OPEs通过呼吸与皮肤接触途径对菜农的非膳食暴露风险可忽略,但需同时关注膳食等其他暴露途径以及OPEs转化产物的潜在影响。

质标所农产品风险评估科研团队赵芳博士和田思诺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平华和李成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第一通讯单位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该研究得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KJCX20251007和KJCX20230435)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42026)的资助。